【大河报】许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新增1400多件微型藏品

作者:杜文育 李思远 时间:2019-06-06 点击数:

微型泥塑《茶余饭后》

“这个场景是花轿迎亲,这个是农村饭场,那个是杀猪宰羊……”6月5日上午,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一楼展厅,工作人员一边布置一件件泥塑,一边作简要介绍。

这些泥塑是微型雕塑,共200件,其中人物造型170件、道具30件,一共组成了如“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等17组农村场景。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介绍,微型仿真模型共有1200多件,这次展出500多件,涉及的微型模具有编制工具、养殖器具、炊事饮食、育儿用具、家居生活、榨糖制茶等,全方位展示了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物等各种用具。

微型厨具模型


       

微型油灯模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汪庆华说,当前我们正处在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对传统农耕文化这份珍贵遗产做好记忆、保存、研究、传承和创新工作,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建立,是中原地区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由许昌学院主办,2012年12月正式开馆。博物馆位于许昌学院校园中心位置,占地13亩,陈展面积1500平方米,馆藏不重复实物展品3350多件(套),设有17个室内展厅和2个室外展览长廊,分列农耕源流、农耕器具、食品制作、传统习俗、农耕嬗变、未来之光等22个部分。

石磨实物展品

“这些微型雕塑和仿真模型,无疑给博物馆增添了新内容,更加丰富了展品的农耕文化氛围。”汪庆华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开馆7年来,馆内藏品一直在持续增加,另外展览形式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开放展馆的同时,还通过网站、微信、媒体等宣教手段传播,农博馆宣教育人的功效日益凸显。

微型泥塑《休闲娱乐》

2014年,农博馆提出“中原农耕文化记忆传承工程”,作为统揽农博馆深化建设及其研究工作的工作方案。其中包含8项子工程,分别是实体展馆建设、数字农博建设、大型丛书编著、典籍资料建设、古今双向研究、现代媒体传播、主题场馆促进、横向联合推动等。

“农博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年开放在300天以上。”汪庆华说,开馆前几年,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在5万人次左右,2016年以来,伴随着学校举行樱花节,观众数量大幅提升,全年已超过10万人次。陕西、内蒙、新疆、广东、黑龙江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的80多支团队,专程来到该农博馆参观考察。各个层次的参观者,对农博馆赞誉良多,留下肺腑感言。

       

微型仿真模具作者在布展

2013年11月,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文明委评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5年12月,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定为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特色品牌;2016年8月,被河南省文化厅评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展示馆;2017年12月,被纳入河南省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建设规划;2018年6月,省委宣传部批准许昌学院设立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链接地址: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1414408?newsId=1414408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0374-2968893,2998018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