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晨报】他,为啥能成为“中原学者”?
作者:王利辉 肖涛 钟伟平 时间:2020-06-02 点击数:
他,为啥能成为“中原学者”?
给钧瓷加入纳米技术,釉色表现更加细致精微; 发展系列新型光电能源材料,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记者 王利辉 肖涛 通讯员 钟伟平
“中原学者”是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许昌学院副院长郑直教授入选“中原学者”,郑直团队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位出生于许昌,成长于许昌的学者,在科研上有哪些高招儿?
让传统钧瓷艺术
与现代纳米科技结合
对于纳米,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词,但真明白的没几个。“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轴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致力于纳米结构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的郑直介绍,纳米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与纳米相关的很多新兴学科,有纳米医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等。
钧瓷是许昌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文化产业。近年来,郑直教授和其团队将纳米材料与传统釉料相结合,将纳米结构的呈色元素引入钧瓷釉中,通过优化釉烧工艺参数研制出釉质温润的出戟尊、仰钟式花盆、菱花式三足花盆托等仿宋钧官窑系列产品,以及光致变色等效果的系列功能性钧瓷,实现了钧瓷烧制的技术突破,并显著提高了成品率。授权专利“一种通过外加纳米材料在氧化气氛下烧制钧瓷的方法”,已转让给河南大宋官窑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郑直团队还利用纳米技术,成功研究开发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钧陶瓷釉——结晶釉。
“钧瓷生产行业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种好釉可以吃一辈子’。而郑直团队研发的‘纳米钧瓷’,因纳米材料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结合好,表面能量高的特点,使釉质更温润,把钧瓷的天蓝、天青等纯净釉色展现得更加细致精微。”大宋官窑相关负责人说。
舍弃优渥待遇
回到家乡潜心研究“纳米”
1967年出生的郑直教授,是一名许昌人,本、硕、博分别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郑直教授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待遇,选择回到许昌学院工作。
“回到许昌学院,一是想利用所学报效家乡,二是被河南省重视科技的决定所感动。我回到许昌学院后,学校投入上千万元,在许昌学院率先组建了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郑直回忆。
扎根许昌,郑直教授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目前,他担任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成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子课题。他主持完成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项目7项;围绕纳米表界面调控研究,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96篇,包括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Am.Chem. Soc.》等国际顶级期刊。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纳米表界面低温调控与光/电催化效率增强”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
郑直教授和其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表界面调控研究。“我们采用低温软化学方法,发展了纳米表界面的精准调控策略,解决了光电转换、光催化、光电分解水过程中的共性科学问题;首次报道了硫化银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全室温下制备,具有超高的电流密度和稳定性,只有几百个纳米的活性层,为清洁能源利用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式。”郑直教授说。
科研反哺教学
本科生可挑科研“大梁”
2013年,许昌学院向应用型转型提速,在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新材料与能源学院,“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平台先后“落户”。
在培养人才方面,该院把科研优势反哺到教学中,构建了开放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工作,甚至挑起科研“大梁”。“按照规划,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实行项目化管理。一般情况下,每位老师带3至4名学生,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学生自身兴趣,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郑直介绍。2020年,这一教学成果被评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近年来,该院在校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件。此外,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双向作用力,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团队近年来也获得了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除了郑直教授入选“中原学者”外,郑直团队中的何伟伟教授也成功入选“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