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进行时】之一:“质量工程”的老调新“弹”

作者:冯晓民 钟伟平 杜书廷 时间:2016-03-29 点击数:

【编者按】近年来,我校瞄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内涵提升、创新引领为核心的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办学之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学校转型发展也进入“攻坚期”,如何深化转型、攻坚提升成为许昌学院人肩上的重任。在此关键节点上,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别策划、推出《转型发展进行时》专题报道,深入走访、深情凝视、深度聚焦学校及各单位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的新思路、新做法,用媒体观察的视角、专题报道的形式,真实记录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坚定步伐与求索之路。

首期推出的是走访土木工程学院的报道文章《质量工程的老调新“弹”》,敬请关注。

 

【转型发展进行时】专题报道之一:

 

质量工程的老调新“弹”

打开土木工程学院的网站,“工地备课”这个版块有点“与众不同”。里面清晰地记录了该院老师定时到各工地备课的过程,每次记录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最近的一次是其院长高均昭带领教师到市三鼎大厦工地备课,目的是“学习锚索支护技术,以及土样的选取和采集”。“上课时可以把工地的最新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们愿意听,教学效果提高了不少!”参加工地备课的老师说。如今在土木工程学院,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教书模式一去不返。  

我校转型渐入佳境,也越来越触动改革的核心与本质。内涵如何提升?着力点与切入点在哪里?恐怕是每个单位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土木工程学院,他们更为自觉地把“质量工程”系统化,并把其细分为“教学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三大质量工程,作为抓手,以此来打通内涵建设的多维空间。文章开头提到的“工地备课”就是“教师质量工程”的一个有效措施,抓“质量”的老调“弹”出了新意。  

20年坚持开设“导论课”    联合企业编出“新教材”  

“我理解的转型,既是改革,也是一种回归。该院党总支书记王俊说,“我们的理念是科学控制院系规模,内涵与外延建设并举,打造富有特色的土建类专业集群,而具体到内涵建设,质量工程是一个有效的抓手。”

“谈‘质量工程’,教学质量首当其冲,我们抓的两个核心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方式的改革”,该院院长高均昭说,“而所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要落脚到学生质量上。”  

在土木工程学院,记者看到很有意思的一组对比。一方面是坚持二十年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一方面是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联合开辟新课程,编写新教材,直指行业最前沿。  

该院与相关企业联合编写了《公路养护》一书,可以说是国内高校道路桥梁工程专业里, 针对公路养护方向的第一本专业教材,内容涵盖了当前这个领域最新的技术。“如果公路上出现一条裂缝,怎么办?我们要求学生既要知道怎样处理,使用什么样的机器和材料,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教给学生这背后的原理、知识。”这样不但缩短了学生到工程现场适应的时间,而且由于具备系统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有后劲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越走越宽。  

课程体系对接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这代表了该院在应用人才培养教育中一直坚持的思路。而坚持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则让学生在大学伊始就接触专业,从另一个角度对接专业、行业。  

过去,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还在专科时就在全校最早地开设了导论课。该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杜书廷说,“我们的专业导论课与其他院系不同,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而且由不同老师教授,让新生们了解本专业特点和前景,增强专业意识,准确定位”, “我们不仅是多名老师共同上一门课,而且是挑选了经验最为丰富的老师去上,这个上法坚持了二十年,学生们一进校门就接触到了专业的东西。” 。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导论》就由8位老师共同完成,他们各自主讲擅长的部分。15级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刘晓鹏说:“一门课程多名老师,不同的老师风格不同,激起了我们学习的兴趣,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新一旧,其实“殊途同归”。学生们在校期间就与整个行业“亲密”接触,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反复“锻造”,应用性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  

多元评价给考试“变”个脸  

作为工科院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已经难以考察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我们想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能力化,一直在尝试加大平时考核比重,倡导重过程、重实践、重能力。”高均昭院长说。上个学期期末,该院就来了个“以赛代考”的考试“变脸”。  

近两年来,先后有专业导论课、工程制图、CAD制图等课程已经实现了“以赛代考”模式,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测量等课程将在2016开展,专业导论课程采用知识抢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工程制图、CAD制图课程则采用现场手工制图大赛和CAD制图大赛形式。竞赛成绩结合平时考核成绩测算出本门课期末成绩,同时对竞赛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

以赛代考的形式之一:现场制图大赛

“以赛代考”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专业课老师朱亚红说:“将实践要求高的课程由理论考试改为比赛形式,对老师自身也是一种提升,倒逼我们要在比赛评分标准上更加的细化、规范化,具体到每一个操作步骤”。  

“‘以赛代考’避免了死记硬背,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实践能力,有趣味性与竞技性质,这种模式下我乐于考试!”去年获得一等奖的朱立博同学说。  

目前,该院还对毕业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综合考评,将毕业设计内容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论文和工程设计,也可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预算,还能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实验项目。

教师下工地,“双师”不只是一张证书  

教师质量是三大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教师质量方面,该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青年导师制”、工地备课等探索。  

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老师们正在工地进行备课

为提高教师综合实践能力,2013年开始,该院开始实行教师“工地备课”制度。工地备课一般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每个教研室每2-3周必须到工程施工现场备课学习,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到现场学习5次以上,在每次工地备课后,各教研室制作备课总结材料并以PPT形式总结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共同提升。  

同时,工地备课纳入年终教研室考评、教师个人考评。工地备课经验丰富的李丽慧老师说:“工地备课是一种自我能力的提升,上课时可以把工地的最新案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张成兴博士谈到:“工地备课可以让教师们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教学素材,对教学很有帮助。”  

“新生成长学校”精准定位学生成长关键期  

教学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三个系统并非在一个维度上,前两者是杠杆,可以撬动后者,教学质量、教师质量提升了,直接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上。  

除课堂之外,土木工程学院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还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新生成长学校”。

 

新生成长学校开班

他们把新生到校的第一周、第一月、第一学期、第一年设立为“四个一时间段”,以追逐梦想、实现价值为主题,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理念,以适应专业、适应社会和快乐成长为目标,先后开展“适应与融入”、“人际与修养”、“学业与发展”、“体验与提升”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为从起点上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一入校就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  

该院团总支书记王慧婉说:“新生成长学校把新生教育的战线拉长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行了这几年,成效显著。”  

该院还设置了“工程人生”论坛,不定时地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业内专家进校园、进讲堂,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院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家的评价是“好用”、“上手快”,这正是多管齐下学生质量得到切实提高的一个印证。(图片由土木工程学院提供)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