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提升在行动】之二:校地校企合作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作者:吴国玺 钟伟平 时间:2019-06-24 点击数:

【编者按】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内涵发展,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学校提速发展的新航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凸显“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开放融合”三大战略,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专业提质、人才队伍汇聚、办学特色凝练、大学文化厚植、治理能力提高六大工程,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的新命题。近期,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校内各媒体平台推出“守初心 担使命 内涵提升在行动”专题系列报道,深入走访、融媒报道学校各单位在党建与思政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引领、文化传承、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新经验、新成果,为全校师生鼓足干劲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凝聚力量。本期推出第二篇《校地校企合作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该文刊载于《河南教育》2019年第6期。


校地校企合作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该文刊载于《河南教育》2019年第6期

如何通过深入有效的校地校企合作,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如何在产教融合的大“课题”下,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院校实际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瞄准”地方特色,“量身订制”学校特色……这些正是近年来许昌学院“不动声色”狠抓内涵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坚定不移融入地方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地合作,强化校企协同创新,先后入选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和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

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构建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过程中,许昌学院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地方院校办学必须主动贴近地方产业需求,必须认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条“主线”,必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2018年初,由许昌市政府、许昌学院和中原发展研究院三方共同组建的许昌发展研究院在许昌学院揭牌成立,主要任务是针对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所涉及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展开研究,给出解决方案并提供政策建议。

许昌学院与地方的“互动”不止如此。近年来,许昌市政府与学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同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协议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政策措施。为统筹解决校地合作重要事项,许昌市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小组,许昌学院也专门成立了校地合作办公室,负责校地校企合作事宜的对接与协调。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学校与许昌市50多家骨干企业联合成立了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推动校地合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学校启动了针对禹州市、建安区的科技人才服务行动计划,与鄢陵县签订了共建产融合基地合作协议。

校地良性互动也促进了双方人才共建工程的“落地”。一方面许昌市把许昌学院纳入了全市人才工作“英才计划”,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同时享受许昌市相关政策的“优惠叠加”,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明显的吸纳效应。学校相继引进了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学术领军人才30余人,大大提高了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校地实施 “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2014年起的五年时间内,许昌市选派百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许昌学院选派百名干部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地方、企业和高校的人才共建共享,促进了校地校企全方位交流合作。

学校把“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国际化”作为办学定位,其中“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在其根植地方土壤、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中得以“交汇”,呈现出了内在逻辑的高度统一。

瞄准特色,凝练方向——

培育产教融合学科专业集群

仅有机制和人才是不够的,只有沉下心来理清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痛点”,从而构建契合地方重点产业链的应用型专业集群,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出适应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

近年来,许昌学院紧紧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科学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规模,并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出台了《许昌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5年来先后增设了12个工科专业和8个应用型文科专业,停招了23个专业和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

根据河南省和许昌市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许昌学院制定出台了《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规划》,确定了电力装备与制造、信息技术、食品医药与健康、商务服务等4个产教融合的重点专业群,把办学资源向重点专业群集聚,初步建立了适应专业集群发展的运行机制,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批初具特色的核心专业渐露头角。

学校结合风电装备、超硬材料、钧瓷等地方特色产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纳米材料与技术、产品设计等专业设置特色方向,培育出了一批品牌专业,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明显增强,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顺利通过认证。



产教融合,成果导向——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6年学校开始谋划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计划,此时,距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刚好4年,本科人才培养整整完成了一个周期。经过多次论证,许昌学院明确地将OBE(成果导向)理念作为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本遵循,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原点,更加明确了构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任务。

许昌学院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培育计划”“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 “课堂教学创新计划”“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通识教育改革计划”等改革项目,力图构建能够体现学科、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且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该校实施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计划”成为其课程改革的“破题”之举。传统课程按照OBE理念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重新分析本专业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使生产链与课程链有效衔接。目前,“素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在许昌学院逐渐建立完善起来,全校应用型课程建设氛围良好,部分课程在国内重要比赛以及论坛交流中获得佳绩,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学校还与许继集团、森源电气、万里路桥、黄河旋风等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资料编写、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精准度。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2015年以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00余项。

聚焦产业,应用导向——

打造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创新能力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而能否对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当地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支撑地方企业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许昌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突出科技工作的应用导向,在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许昌市政府支持下,许昌学院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发展,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了超硬材料制品、智能电网、食品质量控制、发制品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研发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其中,工业机器人高精度减速机、环保型有色无铬铝合金表面钝化处理基础、环保型无磷钢铁表面处理技术、过滤金属纳米材料在钧瓷釉料中的应用等多项成果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8年,科研成果“纳米表界面低温调控与光电催化效率增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清洁能源真正实现低成本及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许昌市与许昌学院校地合作建设了许昌大学科技园和“颍川众创”,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许昌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43家,入选了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颍川众创”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荣获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十强”高校。

政府投入带动了企业投入,投入增加促进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步入了良性循环,2015年以来,学校获得校地校企合作经费达到9115万元。

文化溯源,守正创新——

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

许昌学院紧紧抓住许昌地区三国文化、钧瓷文化、民间舞蹈、农耕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创新和产品创意开发,在魏晋文化研究、钧瓷文化研究和造型设计、中原民间舞蹈研究和作品创作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文化服务水平和引领能力。

在涉农研究方面,学校先后建立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紧紧围绕中原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创新应用等问题,已形成了古今兼备、一体双翼的涉农研究格局。2019年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落户许昌学院,投入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历时9年打造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耕藏品最全、最为系统、最接地气、最具学术价值的专题博物馆,其社会效益、历史人文价值和育人功能日益凸显。

在魏晋文化研究方面,学校成立有魏晋文化研究中心、颍川文化研究中心,在魏晋史研究、建安文学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该校学报“魏晋史研究”栏目成功入选国家“名栏建设工程”。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参赛学生在作品设计中融入三国文化要素,创造出了众多收藏价值与市场前景俱佳的优秀作品。“三国文化论坛”“三国文化旅游周大学生电视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师生对于许昌魏晋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对于当下社会重要意义的理解,又做到了紧密融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学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钧瓷文化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路子,为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和许昌城市文化名片打造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原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成立有中原民间舞蹈研究所,完成了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舞蹈研究项目《河南民间舞蹈史》,编创的河南民间舞剧诗剧《农历》得到了业界众多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高校主动融入,为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积极投入,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地方、行业、企业的多方助力,又最终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产业参与、校地互动的“许昌模式”渐入佳境,已成为许昌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有效助推。(文/吴国玺 钟伟平;图/宁智沛)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0374-2968893,2998018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