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头条:许昌学院———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华丽嬗变

作者:赵霁虹 时间:2015-01-12 点击数:

[核心提示]

 

  这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主动出击、务实转型的成功探索。2002年,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揭开了学校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2012年,许昌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13年,许昌学院成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单位;201312月,许昌市人民政府与许昌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411月,许昌市委再次专题研究支持许昌学院发展,一系列支持政策助推许昌学院转型;2014 1112日,副省长徐济超在许昌学院调研时称赞许昌学院转型发展非常成功,是全省师范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典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所长期以师范教育为主、举办本科教育仅仅12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根植许昌本地、融入特色行业、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应用实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从全国1999年以后升本的600多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同质化教育、竞争力有限的尴尬局面中走出,实现了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华丽嬗变。  

 

 

 

   201415日,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新年之后第一次来到许昌学院,对许昌学院的转型工作进行调研。    

 

   20141112日,徐济超副省长再次来到许昌学院。  

 

  一条整洁的道路向前延伸着,徐济超副省长再次踏上了这条路。  

 

  相同的路径,这次却是不同的“景致”。徐济超副省长察看了正在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大楼。他走过了电气(机电)工程学院的3D打印实验室,观看了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研发的低空遥感无人机飞行,驻足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紫薯深加工产品前,仔细端详着瑞贝卡学院展厅的发制品……他在这里看到了最美的“景致”,看到了许昌学院转型成功的曙光。他激动地说:“许昌学院做了两个典型、两种示范:一个是原来的师范院校,怎么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另一个是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怎么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  

 

  转型:在探索中坚定前行  

 

   2012年,许昌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这十年来,许昌学院在发展中求变,也在求变中实现着更大的发展。但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通过之后,许昌学院校领导却没有感到丝毫轻松。  

 

   1999年以后,全国600余所专科院校先后完成了“专升本”,升格为本科院校。但国家政策的不明确、办学经验的不足,使这类地方本科院校一直照搬着老本科院校的路子,不仅造成了教育的同质化,更陷入了培养的学生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学生却不能培养的尴尬境地。在这样的尴尬中,要么坐以求稳,逐渐陷入困顿;要么积极求变,寻找突围。许昌学院选择了后者。升本伊始,许昌学院就已经开始探索对传统师范类专业的应用性改造。2006年,许昌学院召开中层干部研讨会,在“建设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上达成了共识,开始了一场找寻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突围。2010年的“十二五规划”研讨会、2011年的“服务地方发展”研讨会之后,许昌学院在逐步的探索过程中,确立了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并开始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具体内容上改变和突破。  

 

   2012年,许昌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这标志着该校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但学校今后该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再次摆在了校领导的面前。  

 

  “从实际考量,地方本科院校肯定面临转型问题,在整个国家都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知识积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自身的发展路径也迫切需要调整。”该校负责人认为,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学校未来发展三个方面的需要促使高校必须思考转型问题。在他看来,许昌学院的一步步探索与尝试,与教育部、教育厅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思路的高度契合,正说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深化转型发展对许昌学院来说既是理性抉择,也是现实要求。  

 

  但这次转型却是一次从未进行过的远征,不仅需要胆略和勇气,更需要理性与智慧。  

 

  转型,是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如果之前的探索是一种助跑,那么转型就是助跑之后的跳跃。跳跃是否成功、是否完美,虽定格于一瞬间,却早已经了然于胸。对于许昌学院的转型来说,了然于胸的把握便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  

 

  不断地调研、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学习,许昌学院领导班子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了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性,找到了转型发展的方向、路径、方法,那就是要努力把许昌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服务于许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则是许昌学院转型的根本立足点。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充分认识到了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转型的立足点,得到地方支持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2013年,许昌学院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干部研讨班,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这也为许昌学院入选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单位扫清了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顶层设计。王清义书记告诉记者:“这次转型,是许昌学院一次大的变革,同时也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在转型中,我们坚持了‘三个坚定不移’。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办学,突出学校办学的‘地方性’;坚定不移地走‘政产学研用’结合之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突出学校办学的‘应用型’;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办学,不断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学校办学的‘服务性’。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以是否符合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律,是否符合许昌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握着学校转型的发展方向。”  

 

  王清义说,在转型发展上,有些学校因为缺乏学科建设的支撑,走向了纯粹技能培养、岗位培养的误区。徐济超副省长在许昌学院调研时提出,许昌学院要建立“立地顶天”的学科专业,立地就是要接地气,掌握应用技术,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还要顶天,就是要有高水平的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徐济超副省长希望,通过省市共同努力,把许昌学院打造成全省师范院校转型和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示范、典型。  

 

  从确立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单位开始,许昌学院稳步向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迈进。  

 

  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一切都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进行……  

 

发展:在助推中乘风而行  

 

  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和许昌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几乎遥相呼应。当许昌学院确立“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方向时,正是许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五型许昌”的目标之际。高校充足的人才储备、知识储备和“智慧许昌”、“创新许昌”等的建设,只差最后一公里,只需一条转型的纽带。  

 

  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思路一经确定,立即得到了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3 12 5 日,许昌市人民政府隆重召开支持许昌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动员大会,这成为许昌市委市政府助推许昌学院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成为许昌学院融入地方办学的一个里程碑。市委书记王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许昌市委市政府今后将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许昌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为许昌学院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使许昌学院的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这次大会上,许昌学院和许昌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十年内,市政府将投入2亿元资金支持许昌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许昌市委市政府不仅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许昌学院大力支持,更展示了一种支持的态度,形成一种支持的氛围。在这次大会上,许昌学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实质性成果。许昌学院与相关企业多层次、高规格、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许昌学院与长葛市人民政府、鄢陵县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许昌学院与中原电气谷产业集聚区以及许继集团、双汇集团、瑞贝卡集团、黄河旋风、众品食业等30余家地方大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推动着许昌学院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奋力前进。  

 

  在这次会议上,许昌学院与许昌市发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瑞贝卡联合成立了瑞贝卡学院,开始了行业学院的新尝试。瑞贝卡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更搭建了发制品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平台,是全国发制品行业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行业学院。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的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和横向拓展,构建面向发制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以合作教育为抓手,实现为发制品行业整个产业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战略目标。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开启了校地人才共建的“双百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五年时间内,许昌学院分批派选100名中层干部、高层次科研人员到许昌市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桥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许昌市委、市政府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分批选派100名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专业水平的高层次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到许昌学院兼任教授,参与对口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当天,许昌学院20名教授和博士便开始到企业挂职锻炼,当年年底,企事业单位27位高管专家走上了许昌学院的讲坛。这一工程的启动,无疑对许昌学院转型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师资培养上给予了的极大支持,是其他培训无法替代的。  

 

  大会之后不久,许昌市政府支持许昌学院整合许昌医学教育资源,挂牌成立了医学院,首批两个专业已经招生,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在政府的协调下,许昌市中心医院、许昌市人民医院、许昌市立医院等三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即将挂牌许昌学院附属医院。

 

20144月,由教育部支持、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主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办。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共同参加,对话校地合作。12月初,该校负责人又应邀在产教融合国际论坛2014年秋季论坛上就校地校企合作作专题发言。成为地方政府支持高校转型发展的一段佳话。  

 

   2014年,先后有十余个省份的40多所高校到许昌学院考察学习,吉林省还专门组织由十余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参加的考察团到许昌学院参观考察。许昌市政府对许昌学院的支持力度让他们羡慕不已,他们都认为许昌市是地方政府支持地方院校的典范。

   让他们更“眼馋”的支持政策已经出台。

20141121日,许昌市委召开常委会,再次专题研究支持许昌学院建设发展,从多个方面给予许昌学院重点支持。支持许昌学院围绕许昌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支持许昌学院与许昌市重点企业行业合作,建设电梯学院、汽车学院、路桥学院、钧瓷学院等行业学院,制定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企业参与许昌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支持许昌学院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园,支持许昌学院在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区,鼓励师生创新创业,鼓励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对许昌学院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相关税费;设立教育发展联盟专项资金,建立由市政府主导,许昌学院牵头,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相关行业参与的教育发展联盟,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许昌学院通过融合、联合、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整合许昌市优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等等。未来五年,许昌市政府将再投入1.3亿元资金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  

 

  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许昌学院向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广阔的空间,也为许昌学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个突围的路径已经找到……  

 

化蝶:在破茧中华丽嬗变  

 

  深层转型,对许昌学院来说,是一次破茧化蝶的过程。破茧的过程是痛苦的,化蝶之后却是美妙的。在前期多方面、多层次探索的基础上,许昌学院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理性思考、厘清思路,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许昌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任务,与区域重点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先进技术积累转移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联合体,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实施意见》不仅在宏观上,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也在操作层面,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做出了路径选择,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保证,同时为全校教职员工解疑释惑,打消了他们内心的疑虑。  

 

  从被列入试点单位到今天,仅仅一年多时间,许昌学院转型步伐已经远远走在了全省试点院校的前面。  

 

  许昌学院各院系围绕地方行业、产业发展,从学科到专业,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结构。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这些脱胎于许昌学院原师范类专业的全新学院,是许昌学院把握地方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深度尝试。  

 

  在信息工程学院,紧扣许昌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脉搏,跟踪行业需求推进专业改造提升,促进专业交叉融合,专业群初步构建。在计算科学与技术这一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围绕信息产业拓展专业,相继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等专业,将专业课程调整为工程性质,应用性内容增加,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检验等课程深度融合,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比重中达到30%,引导学生融入行业,为许昌乃至整个河南食品行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应用技术人才。  

 

  同时,许昌学院围绕许昌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目前正在打造超硬材料、发制品、智能电网等9个协同创新中心;紧紧围绕许昌及周边区域能源电力、装备制造、超硬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许昌学院重点发展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等应用性理工类专业,初步形成了“理工为主、多科协调,紧贴地方、特色突显”的专业发展格局。  

 

  对于理工科学院来说,转型发展,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会容易些。但许昌学院人文学科同样不甘落后,从院系到教师,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着各种尝试。许昌学院成立的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不仅积极参与“三农问题研究,参与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研究,其研究成果还为省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而与其“一古一今、一体两翼”星辉相应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传承着中原农耕文明,也作为中原农耕文明的活的标本,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音乐舞蹈学院,相继开设了《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中原民间舞蹈概论》等独具特色的课程,“铜器舞”、“莲花灯”等民间舞蹈艺人也被邀请走上讲台,一批濒临灭绝的民间舞蹈艺术资料得以保留。他们还立足许昌三国文化资源,完成了大型音乐舞蹈作品《魏武挥鞭》,目前已成为许昌市的一个文化窗口。  

 

  在文学与传媒学院,青年老师带领学生拍摄的三国文化宣传片,对三国文化资源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以他们的方式服务着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融入地方经济,立足应用研究,使教师开阔了视野,院系拓展了思路。围绕具有许昌特色的钧瓷行业,美术学院,在产品设计专业设立了陶瓷方向;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对添加纳米材料的钧瓷釉料进行研究;许昌学院学报则开辟了钧瓷文化艺术专栏。院系之间相互合作,盘活资源,不仅增强了科研能力,也提升了服务水平。他们和钧瓷知名企业大宋官窑多方位合作,还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产学研项目。立足于许昌特色文化产业,许昌学院在艺术、科研、文化等方面,打造了一场高品质的钧瓷文化盛宴。  

 

  如果说一年前,转型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人们还被一些问题困扰着,那么今天,仿佛一夜春风,梨花满树,彩蝶飞舞。先行者引领着人们,转型成果鼓舞着人们,政策支持鼓励着人们……转型,已经深植于许昌学院人内心深处。作为“双百工程”的首批挂职博士,经历了一年的地方基层锻炼,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和感悟。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刘海英博士告诉记者,过去自己是从大学到大学,从来没有到过食品加工的生产一线。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都来自课本,很前沿,但与行业生产实际明显脱节。这一年的挂职锻炼,不仅对这一行业有了非常全面真实的了解,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科研真正接了地气。她说,在生产实践中,她还找到了许多科研点,如今已经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给学生组织了科研小组。她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教与学,一定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而文学与传媒学院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黄杰也同样对转型非常憧憬。他告诉记者:“每次看到快要建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我都想,如果没有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会有今天这么好的状态吗?我们不是985院校,也不是211学校,我们是地方本科院校,这是事实。我们的学生学历不如别人,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只要这样,我们一样可以和他们PK。”  

 

  而不少地方企业的高管,同样对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充满期待。“双百工程”的重要一员,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裕昌告诉记者:“我为许昌学院的转型拍手叫好。”他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高校为本地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应用技术型人才尤为重要。许昌学院的转型,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作为许昌学院的特聘教授,自己做得很有限。希望下一步在协同创新平台搭建方面,在超硬材料研究方面,在办学实践、学生培养、课程配置等方面,都能做得更多更好。他还希望,学校和企业双向交流的规模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如果没有深入到许昌学院,你就不会深入了解转型对他们的意义,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如果没有深入到许昌学院,你也同样不会了解,昨天他们有多少困惑,今天他们就有多少收获。  

 

  一个有形的成功即在眼前……

   新闻链接:http://www.21x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2996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0374-2968893,2998018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