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晨报】大学上演抬花轿,校园舞响霸王鞭

作者:肖涛 钟伟平 时间:2017-06-13 点击数:

 

《顶碗喝酒》 许昌学院供图

美的舞姿、艳丽的色彩、欢快的气氛、精美的道具…… 6月9日晚,作为2017年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的一项,许昌学院舞蹈学专业团队精心打造的河南民间舞蹈活态呈现展演走进河南大学,赢得该校师生的阵阵掌声和啧啧称赞。

河南民间舞蹈活态呈现展演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舞蹈类项目——河南民间舞蹈史研究的衍生品。在现场观看之余,记者采访了该项目主持人刘柳教授。

□ 记者 肖涛 通讯员 钟伟平

老树开新花,民间舞蹈受追捧

“你听我唱一唱,老妈妈劝姑娘。明天女儿出闺走,把恁娘的言语你可记心上,到你婆家你要学好,一定要孝敬二爹娘……”伴随着三弦书说唱,两名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描述着母亲给待嫁的闺女盘头的场景。

6月9日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大礼堂,许昌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先后表演了《霸王鞭》《游春》《顶碗喝酒》《劝闺女》《抬花轿》等10个流传于我省民间的舞蹈节目,展现了中原人质朴的品格、勤劳的本色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哇!太好看了!不虚此行。”“《游春》《打春牛》《摘棉花》《花挑》……没想到我们信阳有这么多传统舞蹈节目。过两天放假回家,我一定要走走转转,看看当地原汁原味的表演。”20时30分许,表演结束后,观众纷纷起身鼓掌,并表示通过观看表演,感受到了河南民间艺术鲜活的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了河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之根的精神与力量。

据介绍,河南民间舞蹈活态呈现展演的作品由许昌学院舞蹈学专业团队原创。当初,许昌学院组建了作品创作团队,由该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刘柳教授担任总负责人,以多名教师为骨干,并积极吸纳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音乐家、编导家和舞美、服装、灯光设计等专业人才,保证了作品的艺术水准。

“此次展演,以厚重的河南文化积淀为依托,将河南活态民间艺术搬上舞台,将浓烈的时代气息与鲜活的民间原生态相结合,凸显河南民间音乐舞蹈的独特魅力,以历史人文为背景对河南特色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诠释。”刘柳说。

开展田野调研,拜访30余位民间艺人

作为此次展演的总负责人,刘柳表示,创作本台作品,不仅要把作为河南记忆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展示在舞台上,让人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河南民间艺术,而且要体现河南热土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和中原儿女对古老家园的深深情感,使其成为河南艺术舞台上的品牌之作。

“只有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和伟大的东西产生。”刘柳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璀璨的文化艺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河南的文化艺术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如今,河南民间舞蹈却面临十分严峻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为了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自2012年起,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积极开展民间文艺采风,先后组织近200名师生分赴河南各地,对具有代表性的100余种河南民间舞蹈进行资料搜集,对霸王鞭传承人董建立、铜器舞艺人王恩彩、鲤鱼闹莲传承人王安良等30余位民间艺人进行拜访,并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对大量的中原民间舞蹈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已基本构建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舞蹈类遗产研究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舞蹈学专业团队开展了截至目前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舞蹈类项目——河南民间舞蹈史的研究。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河南也是中华舞蹈文化的重要源头。从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到甲骨文中记载的‘乐’‘舞’活动,再到丰富的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图像,无一不标示出河南舞蹈在中国舞蹈艺术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刘柳表示,河南民间舞蹈史研究,对河南民间舞蹈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构建出完整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学理论体系。

此外,该研究对舞蹈艺术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周代‘礼乐制’‘六大舞’‘六小舞’、汉代‘乐府’‘百戏’、唐代‘教坊’‘梨园’、宋代‘瓦肆勾栏’,还是‘相和大曲’‘清商大曲’‘歌舞大曲’,都离不开河南这片土壤。从舞蹈传播学、形态学上来看,河南扮演着舞蹈文化集散地和南北交流、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中转站的角色,河南民间舞蹈史研究为舞蹈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刘柳说。

延伸拓展课程,传承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依托河南民间舞蹈史的研究,许昌学院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专项研究河南民间舞蹈的科研机构——中原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

“中原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与艺术研究团体、艺术表演团体的战略合作,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加强中原民间舞蹈艺术保护,努力拓展中原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研究、传播平台。”刘柳介绍。

刘柳表示,艺术文化是反映河南文化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河南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态势的重要依据。未来,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会进一步挖掘河南民间舞蹈,推动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以河南民间舞蹈史研究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间舞蹈为素材,开设一系列拓展课程,根据各年级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扩大中原民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部分河南民间舞蹈简介

霸王鞭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性舞种,以平顶山叶县地区的最具有代表性。舞时,以鞭击打、碰臂、腿、肩、腰、背、脚心、膝、胯、肘、手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表演时,常常互相对敲,随着跳动的步伐,发出悦耳的响声。

打春牛 又名赶春牛、放春牛,属拟兽类舞蹈,流行于河南信阳东南部,模拟农民春耕时的劳动场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寄托了人们对“人强牛壮,粮食丰收”的美好期望,表现了农民群众质朴的品格、勤劳的本色和对生活的热爱。

花伞 流传于河南大别山区的民间舞种,以商城的最具有代表性。舞者手执绘满彩花、装饰彩穗的伞,舞出一片欢天喜地。

花挑 在我省普遍存在,以信阳固始的最具有代表性。在固始流传400余年,有单挑、双挑、四挑、八挑等不同形式。动作舞步轻盈、舒展、大方,舞姿优美,表演细腻。

抬花轿 河南传统婚嫁文化习俗,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表演中,舞者模仿颠轿、拐弯、加速、上下坡等现实生活中抬花轿出现的一些情景。风格热烈、欢快、喜庆,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0374-2968893,2998018  豫ICP备08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