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系列报道之二:深化校地合作 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促转型

作者:惠婷 朱国君 时间:2014-12-11 点击数:

   【编者按】 《河南日报》2014122日第4版以《深化校地合作 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促转型展——许昌学院深化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系列报道之二》为题报道我校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全文如下:


深化校地合作 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促转型
——
许昌学院深化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惠婷   本报通讯员朱国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等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熟悉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了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桥梁,了解社会实际需求,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长效机制,201312月,许昌学院与许昌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对接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双方制定并实施了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在5年内,许昌学院分批选派100名中层干部、高层次科研人员到许昌市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桥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许昌市委、市政府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分批选派100名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专业水平的高层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到许昌学院兼任教授,参与对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和社会对接。

201311月底,许昌学院首批选派到地方挂职的20名中层干部、高层次科研人员全部到岗,被分派到许昌市下属市(县、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挂职锻炼工作。当年1231日,许昌市当地知名企业的27名企业高层工程技术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许昌学院,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以兼职教授身份踏上了许昌学院的讲台,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年时间转瞬即逝。校地合作、人才共建、转型发展,效果究竟如何?

 

走出校园,搭建校地合作桥梁,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习惯了在象牙塔内关门教学、研究的高校教师,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会存在一定距离。即使是高校科研工作,也往往是在做完实验、发表论文、完成科研项目之后,便束之高阁,万事大吉。科技要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很多时候尚有一段距离。不仅如此,这种关门办学的方法,很容易导致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老化,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逐步脱节,并因此导致高校毕业生接受的教育越来越脱离社会实际,不适应社会需求。

“双百工程”的实践证明,当高校教师走出校园,直接接触社会经济实践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是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搭建了桥梁和纽带,高校教师贴近了社会现实,发现了新问题,形成了新知识,总结了新理论,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培育了“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结合社会现实开展科研工作,真正实现了科技就是生产力。

许昌市鄢陵县是我国著名的腊梅文化之乡,园林苗木花卉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201311月,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师闫慧博士被选派到许昌花都集团公司挂职。挂职期间,他共负责完成该公司12项园林景观工程的投标、方案制订和竞标汇报工作,参与竞标项目全部中标,目前所有设计方案均处于施工阶段。

闫慧始终牢记教师使命,努力寻找机会,搭建合作桥梁,促进校企合作。他充分利用公司资源,依托公司的苗圃基地建立了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实习基地,2014年春季开始已经承担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他将公司承建的园林建设项目作为在校学生认知实习实训基地,带领学生通过项目设计前、施工中、完成后的三次现场参观,认知实习,让在校学生对本专业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还依托公司承接的设计项目,组织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展设计竞赛。这种以真实项目为背景开展的竞赛活动,得到了在校大学生极大的欢迎与支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设计竞赛的举行,也充分显示了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201311月,许昌学院教师、材料学博士武玺旺作为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交流人员之一,被选派到许昌当地上市企业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挂职锻炼。201312月份,该公司发往外地的一批产品因为发潮、流动性差的问题被退货。武博士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对粉体工作的经验,拿出理论数据进行论证,拿出了增加烘干工序、增加含水量出厂检测指标的技术方案,迅速妥善地解决了该问题。该公司金刚石触媒项目技术含量高,行业门槛高,项目长期无法大面积推广,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武玺旺博士出任触媒项目攻关小组组长后,带领触媒项目研发团队经过不断尝试、艰难攻关,终于破解难题。

除了为企业做贡献,武玺旺博士牢记初衷,多方协调,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他协助学院主管领导与黄河旋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公司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目前正在积极推动金属粉末事业部与许昌学院相关院系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许昌市工程技术中心的工作。

河南是我国甘薯(红薯)生产第三大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1/10以上。紫薯是甘薯的特有品种,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和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我国目前60%以上的紫薯仍停留在鲜食水平,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很少。专攻食品工程专业的许昌学院教师刘海英博士,在“双百工程”中被选派到禹州市紫烨红食品有限公司,主管公司生产技术。她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和学识的平台,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企业领导视为“宝贝”。挂职期间,刘海英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以该公司名义主持申报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该项目针对国内现有甘薯果脯生产加工设备存在的缺陷,研究开发适用于甘薯加工的现代化果脯生产流水线设备,对于全面提升国内甘薯果脯的质量品质及生产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该项目目前已经通过市级、省级和科技部的审核。

作为许昌学院教师,刘海英还积极促成和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她的努力下,201311月,该公司与学校签订了校企《红薯深加工合作协议》,就红薯提高果脯质量、果脯副产物综合开发、甘薯茎叶的开发利用等达成合作协议。20145月,该公司与许昌学院签订校企合作项目“发酵型紫薯保健醋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协议。这些项目将依托许昌学院的实验技术和条件,结合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管理能力,实现校企产学研用结合,为学校实验室研发产品走向企业生产、走向市场探索途径。

许昌学院钟和平博士挂职单位是禹州市和汇超硬材料有限公司。钟博士到和汇公司以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掌握的管理学理论知识,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在公司基础管理、组织架构、公司发展战略、员工绩效评价、营销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薪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决策建议,有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除了直接深入企业一线的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许昌学院选派到许昌市政府机关挂职锻炼的中层干部,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挂职单位的高度赞扬。尤为重要的是,参加校地共建“双百工程”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表示:通过挂职锻炼,搭建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不仅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地方政府、企业做出了贡献,更加深了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了解,完善了本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掌握了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这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引进地方教育资源,催化学校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

 

除了选派优秀教师走出去,通过挂职锻炼,搭建校地合作桥梁,许昌学院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开门办学,引进社会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踏上讲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专业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研发合作平台,培养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方面,许昌学院依托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中选派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专业水平的高层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到许昌学院兼任教授,参与专业对口院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改造、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合作搭建科研平台,协同参与科研工作,建立高端的科研创新平台和研发团队,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对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31231日,许昌市当地知名企业许继集团副总工程师李瑞生,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裕昌,禹州钧瓷研究所所长、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张金伟等27名许昌市企业、事业单位的高层工程技术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许昌学院兼职教授。在这样一批来自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直接参与下,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美术学院等单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请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补充的方式,逐步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学科建设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等,及时将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的准确对接。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改造,联合开办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河南万里路桥(集团)股份公司是国内在公路与桥梁建造与维护行业的知名企业之一。在“双百工程”中,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被选派到万里路桥挂职锻炼,与此同时,万里路桥公司董事长张良奇被许昌市选派到许昌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在当前国内该专业办学经验缺乏、教学资料严重不足甚至完全空白的情况下,许昌学院和万里路桥集团联合探索培养公路养护与维护人才的新路径。双方共同讨论,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教学方面,在学院现有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适当加大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道路维修与养护、新型养路材料等路桥相关课程的课时比重,以促进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方向转型。没有教材,万里路桥集团选派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许昌学院专业教师联合组成课程组,遵循教育规律和工程实践,自己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学生对万里路桥专家的授课内容和方法反映很好,评价很高。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表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许昌学院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和兴校之源,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办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发展之路。校地共建“双百工程”的实践证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校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地方高校发展壮大的新路,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新闻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4-12/02/content_1187786.htm?div=-1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许昌学院版权所有  0374-2968893,2998018  豫ICP备08001014号